蘭嶼/////

趕在搬家前完成最後一篇蘭嶼紀錄。

最後一天的蘭嶼生活其實很平常,可以用上這個詞彙去形容是難得的,代表當時的我已融入在這邊的生活,彷彿一起床就看到大海是件理所當然的事,認為赤著腳到處趴趴走是人之常情,就像每一餐主食都是魚肉是件不稀奇的事。白天習慣爬到頂樓曬太陽,晚上用熱茶配著冰啤酒,甚至學會尋找當地義診,拯救從一星期前就折騰著我的落枕肩痛。

這些生活中的彷彿、認為、就像,在我離開那天登上船板的瞬間,突然五味雜陳,看著眼前這座島嶼在我視野中越變越小,直到消失在海平線上,才發現臉頰已經掛著兩行淚。
但不要誤會,我並沒有難過,只是回想起在這裡體會到的種種,那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居然讓曾經深陷迷霧裡的我重新找到了施力點,心裡的鬱悶驅散了,覺得自己又擁有了向前走的力氣,想當然那是感謝的眼淚。

在島上的短短一星期間,與當地居民的相處中,聽到的一些話讓我感受很深,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蘭嶼人說:
「明天只是一個未知,我們只需要過好今天。」
「你真的想太多了,不用為別人操心,專注在自己身上吧,他們會過得好好的。」
「在這裡沒有時間,只有天亮跟天黑的差別。」
「慢慢來,不用急,重要的是過程。」
「別人怎麼想不重要,他們又改變不了你是誰。」
「辛苦了,這真的很不簡單,我為你感到驕傲。」
「我們每天都在關注香港的新聞,你們的年輕人真的很利害!」
「很多蘭嶼人每晚都在為你們祈禱,要加油。」
「我們很理解你們的感受,畢竟我們也抗爭三十幾年了。」
「我們蘭嶼族人只有幾千人,但我們內在強大,不輕易言敗,跟你們一樣。」

*有興趣了解的朋友可參考這篇報導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5620

在船上看著收訊不良的新聞報導,人生正在試著找回正確的航道,腦波也還在練習用新的視野迎接原有的生活。
這趟旅程到底只是一場戲劇化的宗教妄想,還是真正對我生命起了變化,這得走上戰場才能見真章。

>>>>>>>>>>>>>>>>>>>>>>>>>>>>>>>>>>>>>

回到台灣後這兩個月,我進行了不少旁人看似任性又摸不著頭腦的事,但事情對我的意義,自己懂就夠了。
就繼續依循直覺吧!而這份對自己的確信,希望會陪著我一路走下去。

如果再次迷失,我會回到這座島嶼回診的;)
#蘭嶼2020終

蘭嶼////

冬天都要來了,我還停留在蘭嶼的艷陽裡。
只是這天有點不一樣,我們沒有到處閒逛,而是來山裡打工了。

早上到地下屋跟同伴會合,享用完簡單的早飯和咖啡,就坐上了公車前往工地準備幹活。

在這裡的一草一木,老人與小孩,都讓我有紀錄下來的衝動。
一如往常,影片沒什麼重點,但光是看到這些畫面,當時心中那份簡單的快樂就能重現。

有網友建議我把影片剪得精簡一些以便大家觀看,只是這些影片當初是為了自己而紀錄,後來才出現跟大家分享的想法,所以節奏太慢(跟影片主人一樣)這事就請大家多包涵了。

下車後往山上走,來到一棟大房子面前,以蘭嶼的房屋規格來說,這應該已經算得上豪宅了,更難想像的是,原來在蘭嶼看到的各樣水泥建築,其實都是族人花上十年時間慢慢建立,因為離島運輸建材不易,在這邊起房子的成本比在台灣本島高出許多,這次先把地基用好,可能錢就花光了,等一兩年後終於存到錢運輸水泥,那就先灌一樓吧!等個一兩年後再慢慢往上延伸,所以當地的房子很多屋頂都有外露的鋼筋,一放就是兩三年。

接下來終於把屋頂蓋好了,才來開始運輸板模建構內部,也為了節省成本,達悟人幾乎都懂基本的工程技術,水電泥作隔間等後期工程全都自己處理,偶爾會有族人義氣相挺無酬幫忙,共享的社會主義讓這裡成為了樂於互相幫忙的國度,辛苦過後的一罐啤酒,親自下廚的一頓晚餐,就是表達感謝之情的最佳回饋。

其實看在我眼裡,這讓我體會到更多的是,真正活在當下、全力以赴的生活態度。

「世上沒有真正完美的時機」
總是習慣等待一切就緒才開始動作的我們,到底這些年錯過了多少,我不敢去想像。

「覺得還不是時候」
這念頭又讓我們放棄了多少機會,永遠等不到的那一天,夢想最終成為了一場夢。

能力不足又怎樣,邊做邊學吧!
經驗不夠又怎樣,半吊子也罷,至少也是在往前的路上啊!
而且別忘了,當我們下定決心的時候,宇宙自有方法伸出援手,我們其實並不孤單。

怕丟臉?怕失敗?想那麼多幹嘛啦~先做了再說!
就是喜歡這份豁達和率性,不怕輸的人無敵。

這天其實工作從早上八點就開始了,一行五人從天台搬運了上百塊板模,接著逐一上漆,再分類疊起以便往後工程作業,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體力消耗極大,也因為雙手長時間戴著手套,所以只簡單紀錄了短短的工作片刻,一直到下午三四點才重拾手機拍攝。

房子的主人咚咚為了答謝我們,居然偷偷買來了一只雞,原地挖土做起了土窯雞!先用米酒蔥段鹽巴醃製,然後插著啤酒瓶放入沙拉油大鐵罐(用菜刀當開罐器…),就地正法用柴火燜燒,這土製技法真讓我大開眼界,重點是色香味俱全,我這都市來的肉雞咖…幾乎是跪著吃完。

配上我們帶來的麵條和魚罐頭,再加碼一大塊五花肉滋滋作響,能在工地享用如此豐盛的大餐,離開時帶走的不只痠痛,還有被餵食得脹鼓鼓的大肚子。(還學會了用枯葉當起環保菜瓜布)

勞動能為人帶來快樂,這點我一直深信不疑,過去有來過台北心地的朋友們,每次看到被稱為「老闆」的我在廚房忙得一身狼狽樣,都會不解這種粗活為啥不請人做就好了呢?幹嘛非得要把自己累個半死?

其實真要完整說出我的想法也不容易,但勞動使我快樂,使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更珍貴,使下班後的晚餐變得更美味,使睡前不至於心靈空虛,我想這跟大家喜歡上健身房是差不多的感覺?只是大家要花錢我卻在賺錢,這樣說來聰明的是我才對啊不是嗎XD

從工地回程的時候剛好遇上了日落時分,這景象對我而言就像餐後甜點,擠在車廂裡的大家很安靜,是臉上掛著微笑的心滿意足。

>>>>>>>>>>>>>>>>>>>>>
下次就要迎來蘭嶼的最終篇,希望能在這個繁忙的11月完成,還有倒數四集的「花轟小姐」Podcast,更要沖曬一堆底片趕上年底的攝影展,是說閒不下來的人就是我@@

其實我只是想,好好送別這個2020年。

目前進度讓人憂心,希望最近能陸續釋出好消息跟大家分享,祝福大家,祝福自己;)

蘭嶼///

大家喜歡的旅行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認為如果能把再無聊不過的日子過的津津有味,那就再美好不過了。

這天比起頭兩天又更融入蘭嶼的節奏了,到處走走停停,起床吃點東西就繞到氣象站看看高處的景色,海天連成一線原來可以被註釋到這種地步。再到情人洞看著險象環生的少女們穿著泳裝爬高爬低,光看著就為大家捏一把冷汗…為了拍美照還真不要命呀!(證明阿姨我已經老了XD)
接著來到重點行程-參與「青年行動聯盟」的淨灘行動。

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感受過如此備受寵愛的土地,那種情感之強烈足夠感染像我這般的島上過客,在短短數天的相遇,卻剛好參與了今年最後一次的淨灘行動實屬幸運。大伙兒在烈日下彎腰撿拾海洋垃圾,扛起一包包塑膠累積成的擔子,挑在肩上步行在尖銳的礁石上,每個人身上的汗珠都在閃閃發亮,也讓我正式對這個地方動了真情。
默默的決定明年一定要回來。

方向感原本就不好的我,認真懷疑自己天生就該在島上生活,反正只要往一個方向一直走一直走,繞上一圈就會回到原點(這太棒了),可以脫離Google Map的精神綁架,尤其在艷陽下手機螢幕也只剩一片刺眼白光,滑手機不成就更能把專注力回到身體的感受。這些影片幾乎是盲拍的(實在看不清楚螢幕),回到住處才知道原來拍下的畫面已足夠剪成一輯簡單紀錄片,也成了我「不露臉Vlog」的起點。
重點是有人想看嗎?((歪腰))

常常在說,相比起出現在螢幕前,我更享受躲在鏡頭後的狀態,扯點題外話,前陣子為友人首次執導,擔當了一天的客席劇照師,熟悉的拍攝現場以不同的身份出現,原來感受可以如此大不同。自問擁有很擅長在群體中隱形這優點(過去常被說成是缺點),尤其是可以巧妙地閃避鏡頭這絕技哈哈!這天的體驗讓我有一種…啊~~~原來這功能是拿來這樣用的啊~的恍然大悟感。
就像我最近才發現手機的siri功能很好用這樣…(瞇之眼)

這後知後覺的老毛病,這輩子到底會讓我錯過多少事情啦幹。
突然很替自己生氣,最近想要來認真思考這職業的可能性。
#婦女二度就業登記中

話題有點跑得太遠,我們先把畫面切換回蘭嶼現場。
當天結束了兩小時的淨灘,卸下了裝束,希望能趕在日落之前到達青青草原,在一個路口停車就得徙步前往,沿路都是懸崖峭壁和大量山羊,山巒的皺摺夾雜著隨風搖曳的野草,風很大雲很輕天空被染成橘紅色。
這美景太夢幻,很像身處在某部科幻電影的場景裡,畫面好不真實,卻又像是從未如此接近過的真實。

很欣賞這邊沒有為了旅遊發展,像其他旅遊地區硬是用一堆格格不入的圍欄,把大自然剖成七零八落的樣子。

部落的朋友說:「我們活在這片土地,是我們走進了大自然生活,憑什麼要大自然迎合我們?照顧好自己安全是人類的責任啊!」
說得太好了這番話!若是迷上蘭嶼的原始之美,又怎會忍心讓它陷入人為災難?願神永保他們明亮潔淨的雙眼,這才是蘭嶼千金難買的最大寶藏啊!

入黑的路上沒有路燈,雲層變厚透不出月光,只好用身體感官辨認回家的路,左邊的漆黑傳來海浪聲,右邊的海蝕洞傳來回音,就知道自己走在對的路上。

就摸黑想辦法吧!很多問題不去製造,也就省下了解決的力氣,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而然,生活真的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啊!

蘭嶼//

趁著晚間的小空檔,趕緊把在蘭嶼第二天的影片上傳。

怕水的我將第一次的浮潛經驗,獻給了蘭嶼的朗島秘境。對於地球上佔據71%的海洋世界很陌生,腳踏不著地的感覺很不安,同行的友人為了讓我能踏出這人生的一大步,試著用「溜狗」的方式在我身上綁上一根繩子,我抓緊身上的保麗龍,就這樣把自己交了出去。

雖然一開始說好只在岸邊繞繞,確保我能隨時「狗爬式」沿著礁石爬上岸,可是在水裡的空間維度太不真實,泡在水裡的時間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回過神時原來已經身處深水區域(抖)#我就是俗辣沒錯XD

此時映入眼簾的一整片紫色珊瑚,穿梭其中的小魚,還看到了生平第一次的海蛇,我大概就像那種…平常被父母用平板往手裡一塞就閉嘴的小孩,在水裡的時間,偶爾會有一陣恐慌感湧上來,想大喊「不要了我想回家」,在快要受不了的時候就拿起手機盯著螢幕吧XDD,分散了注意力身體微微抖顫也就平息了下來。(在水裡學不會深呼吸@@)

最後這段歷險就在心裡發毛又興奮又雞皮疙瘩的各種矛盾情緒下,在大海上飄浮在了將近一小時。可惜拍到的畫面不多,手機在海水壓力之下觸控超失控(我也是),美麗畫面就只能靠大家自行腦補了。

最近不少人向我問到「蘭嶼好玩嗎?」
面對這個提問,我發現有點難具體表達。「玩」的定義是什麼呢?這觀念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對我而言,蘭嶼更像是個適合生活的地方,而這恰好是我每次旅行所嚮往的,所以我當然覺得很好玩啊!

影片裡充斥大量日常零碎片段,在巷弄中散步的雞,對人特別親近的狗,滿山滿谷的山羊,甚至去餵豬這種在當地再日常不過的事,都莫名的讓我心中很踏實。

到達蘭嶼的第二天跟友人集合,一群伙伴在島上走走停停,上山俯瞰達悟族的傳統地下屋,陪大家探訪當地的老朋友,對於首次踏上這片島嶼的我來說,是被眷顧的一次遊歷,就像是採摘了現成的果實,這可是他們多年來回訪蘭嶼多次,與當地居民建立的信任和友誼,對於素未謀面的我,蘭嶼同樣給予了我滿滿的熱情和照顧,對於這點我實在很感恩。

同行的兩位小女生是花蓮的心地常客,其中一位更是花蓮心地前小幫手,看著她們雀躍的在為我父母挑選明信片,我這個當女兒的看在眼裡,雖然表現冷靜,但其實心中早已感動得說不出話來。曾經擔心從香港移居到花蓮的爸媽會不適應慢步調的生活,看來這些年除了他們本身很努力,更多的是大家對他們的善意和接納,這已足夠化解了所有不安和躊躇。

決定要好好紀錄她們寫卡片、蓋章、到郵局排隊買郵票、投信箱的可愛模樣,心想爸媽看到一定很高興。

我還學會用草本植物治蚊咬,生活真是處處是智慧呀~中午坐在涼亭盯著海浪拍打岸邊發呆,下午到五孔洞避避暑,看到當地居民騎機車溜狗(好猛烈的運動量XD),但狗是笑著奔跑的,看起來心裡真痛快呀!挾帶著好運氣近距離看到了小型飛機降落,傍晚大伙兒回到了地下屋,坐在屋頂上聊天看日落,燒著柴火起灶煮晚餐。

坐在滿是羊糞的草皮上,跟蒼蠅大軍共進晚餐,這些平常難以想像的事,在這裡都變得無所謂了,就像是…啊~~這才是合理的啊,在地球生存應該是這樣才對吧,人類到底算哪根蔥呢,我們根本沒有批判的資格啊!!

晚上有幸跟著大家來到Maran的家,吃著朗島部落長輩為我們準備的烤飛魚乾,邊逗玩著小貓邊聽他們說起有趣的過去,我就這樣意外闖進了大家的回憶。抬頭看到忽明忽暗的月光,一切是如此平凡而美好。

睡前無意中在浴室發現的啤酒罐讓我笑了,生活就該是這樣啊!誰說不能邊喝酒邊大便邊洗澡?既然是無傷大雅的事就大膽去做吧,生活需要被一點幽默感包圍,人活著就短短幾十年,就別太拘束了。

P.S.
Blog不像IG互動率高,有時候會像在自言自語,如果你有看到我的文章,可以留個言讓我知道嗎?
知道大家都是熱愛在網上潛水的一群(因為我也是),偶爾也請分給我一點寫字的動力吧!(掩臉游走)

蘭嶼/

這趟旅程其實安排得很臨時,原本沒有計劃今年要到外島旅遊,卻在友人口中一次又一次聽到「蘭嶼」這兩個字。

生活在花蓮的友人是一位自然學導師,每年都會開班帶上小孩子前往蘭嶼,大伙兒住進達悟族人的傳統地下室,學著點燃柴火煮食,自給自足採集食材,在大水溝裡洗冷水澡,學習達悟人的精神和文化。

他常說:「有些事情小時候不學,長大後就學不會了。」
關於從小培養正確價值觀這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尤其是對地球抱持感恩的心,學著謙卑的與大自然共處。
只是這次的他沒有帶上小孩,他說蘭嶼給予他的實在太多太多了,必須有那麼一次以個人身份回到島上,才能使之完滿。

我也不知道哪來的熱血,彷彿心中有一個聲音跟我說:「不去你會後悔。」
於是在出發前一晚才訂的車票船票,登上前往台東的晚班列車,只為趕上隔天一大早的蘭嶼船班。

這種帶上背包說走就走的心情似曾相識,說起來上一次的衝動旅遊,已經是婚前獨個前往「都蘭」那一回。
在台東自己生活了快一個月,避世感重但也成了我很難忘的一次出走,各種可遇不可求的相遇,成了我心心念念卻無法再複製的癮頭。

說也奇怪,當年雖說是旅遊,但其實回憶那段日子,卻比平常更認真的生活,這樣的矛盾總是不時敲著我的腦門,到底哪個維度才是真正屬於我的地方?真實跟虛幻該如何下定論,逃避或面對又要如何分辨,正面迎擊不易但擁抱自由更難,放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話說回來,這久違的莽撞,感覺真不錯,有種血肉復歸的爽快感,只睡了三小時卻精神飽滿,大清早在前往碼頭的車程上,看著初起的太陽心裡很踏實。

兩個小時的船程,大家幾乎都在睡覺,只有我一直在東張西望,期間聽到後座傳來嘔吐聲…感謝老天爺賜予我不暈車/船體質,每次出遊總比別人少一點顧慮,多一份輕鬆自在。

上岸後在碼頭放眼望去,全都是古銅色皮膚的人 (一星期後我的膚色也被迅速同化),在等待租車的期間,有一位頭戴台灣國旗鴨舌帽的男子主動靠近,邊指著沿岸已遭白化的珊瑚礁,邊向我們宣導「不要塗防曬下海」這觀念,同時不遠處也有一群人正在下潛清理海底垃圾。

在這邊生活的人,是真心愛著自己的家和海洋,這是我對蘭嶼的第一個印象。

後來出現一位皮膚拗黑,氣質有點像強尼戴普的中年男人 (後來我都稱呼他叫蘭嶼戴普XD),他是我們的朗島民宿主人—巴布。
「有什麼地方想去的?」省下了自我介紹的客套,他直接劈頭就問。

少了過去所認知民宿老闆的「慣性熱情」,他的冷調反而讓我覺得輕鬆,畢竟我也不是個擅長交際的人,如此乾脆俐落的個性正合我意。
只是這時候我才驚覺,我對蘭嶼可說是一無所知,出發前連爬文都來不及,這問題可真考到了我。

到底是什麼驅使我跨越332公里來到這裡,就像是靈魂被召喚一樣。

「不知道。」我也直接了當的回答。
表情木訥的巴布示意我們騎車跟上,他先是帶我們環島一圈,沿途訴說蘭嶼的歷史,這座島嶼雖然面積沒有很大,但它的美著實讓我感到驚艷,坐在機車後座的我一直呈現驚呆貌,同時對自己的無知感到失禮。

來台12年的我,居然到現在才知道台灣有如此美麗的地方,衪讓我想起了數年前的冰島之旅,也讓我想起了前年的雲南風光,這完全超出了我所預期的太多。

天地之大對比自己的渺小,所有的煩惱在這裡都顯得不值一提,才登島不到半天就被感動到眼眶發紅。這也是此次會用影片紀錄旅程的原因,希望能以我的視角,盡可能把心情一併收錄。

但我無意去整理旅遊攻略,這點可能會讓大家失望了,此次旅程我所感受到的,全都是我預料以外的禮物,想當然不存在「計劃」這兩個字。

「沒有計劃就是最好的計劃」
可要知道這對於原本極度依賴日程表/月曆/鬧鐘的處女座來說,是多不容易的事。
從年初開始就一直訓練自己「追隨直覺而活」,這次的經驗無疑是一次很大的鼓勵,我確確實實的知道,這次我是真的來對了。

而陸續上傳的幾則影片,會貫徹隨心而行的步伐,跟大家分享在蘭嶼的短短幾天間,那些零碎的流水日常,聚集成豐盛又心靈飽足的一趟旅程。

P.S.影片內容是登島第一天的手機隨拍片段,沒有專業的剪接、旁白、配樂,只需帶著平靜的心去感覺就好。








海洋七月

這個七月是奇妙的
在我以為已經足夠了解自己的愚昧下
發生了很多生命中從沒有過的觸動
而且全都來自這片
我過去並不熟悉的大海

沒多少人知道我其實對水畏懼
小時候曾經溺水的事
造成了我對大海一直只敢觀望而不敢走近
任何腳踏不著地的感覺也會讓我不安
所以我常說我喜歡山多於海
我依賴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的實在
我喜歡昆蟲多於魚類
喜歡溪流多於海浪

我曾經以為這念頭會跟著我一輩子
但就在我這陣子稍稍休息放縱的時間
仗着自己還有一點年輕人的熱血
先是臨時起義跑到恆春 (對墾丁原本完全無感)
換起了泳裝泡進了海水 (雖然依舊不懂游泳)
近距離看著大海 原來藍得那麼徹底
地球有70%被這樣的藍包覆著
想到這就覺得自己好渺小

後來去了一趟海生館
但這次的感觀很不一樣
不知道是自己這陣子太多愁善感
還是過去一年來的共感訓練有功
每到一個展區心情都有著微妙的變化
看著水母眩目多彩的雀躍
還有深海魚類的奇異滿足我的好奇心
看到企鵝呆萌排排擠在人造的冰箱裡
雖覺得它們挺可憐但心情未見太大起伏
直至腳步踏入了小白鯨的區域
還沒看到它本尊胸口就猛力一陣揪痛
這空間充斥著絕望傷心的氣味
然後 我莫名的哭了
我甚至連它長相都沒看清楚便迅速逃離現場

接下來的參觀路徑心中有著糾結的心情
看著孩子們雙眼發亮的神情
我的心情就更複雜了
無可否認海生館對於每個童年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那些無法從岸邊看到的海洋生態
只能依賴著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大魚缸作教學導覽
其實無法想像失去這樣的一個角色
同時又對人類的自私感到非常內疚

上網搜尋了一下資料
看到兩年前海生館對外宣告的「白鯨宣言」
表示將不再引進純為展示用保育類野生海洋哺乳類生物
也不再以非天然的方式讓母白鯨懷孕而繁衍後代
剛剛擦身而過的那頭小白鯨
可能是台灣歷史上的末代白鯨

是為了平息輿論壓力才下的決定嗎
對於已死的幾頭白鯨這樣的作為有用嗎
本應肩負著教育使命的海生館
是如何淪落為囚禁高智慧生物的煉獄的呢
毫無疑問的我們就是幫兇
革新需要時間而目前的進度遠遠不足夠
要如何取得平衡點可說是天大的難題

再回到重點
我們的保育工作和教育有做到位嗎
付出如此巨大代價的場所
到底是難得的教育機會
還是不過是各家長們
帶小孩來涼空調打發時間的休憩場所
海洋生物的付出有價值嗎

教導孩子尊重生命
拒絕觀看海洋生物表演
而在那些大大小小的玻璃缸前
觀察魚類群集或孤立或躲在黑暗中的習性
它們的存在不是海洋造景欣賞
將它們確實成為孩子們知識的養份
這是需要館局和家長一起努力的事

後來的我回到花蓮
登上了賞鯨豚的船隻
看到海豚在那片徹底的藍色裡翻滾著身體
不時好奇的抬頭觀察人類
就像我們觀察牠一樣
天大地大而我正身處於海中央
然後 我終於笑了

精神斷捨離(全文)

不少人對我最近的生活感到好奇,不斷的整理、出清、變賣、搬遷、重組,而來到尾聲的這個階段,身在花蓮的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段日子的感想。

其實要把這一切用「斷捨離」一詞去帶過有點太隨便,「整理」對我而言,真正的意義遠遠超越「丟東西」這個行為。人只要活著就是一場無了期的整理工程,從我們出生到就學,再後來進入社會,步入婚姻,經歷各種生離死別,無一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整理,就算沒有具體化的「棄舊迎新」儀式,但其實我們的心智和內在早就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而隨著這樣的生命流動過程,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也會跟著物換星移。

每個階段我們都在調整當下最適合自己的生命重量,而物件則可以說是由「自我」組成的碎片,每一塊都包含著各樣情緒和回憶。就我自己而言,附著物件的情緒多是牽絆著對未來的不安和恐懼,再加上一點不願意放手的過去。

回到台北生活的這六年,我的生活被「工作和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這兩個念頭佔據,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於是我有了添購裝備的癮頭,任何看似能為我減輕負擔的工具,我都會亳不猶豫的掏錢買下,這是我這些年的安全感來源和發洩情緒的方式,於是家裡堆滿了各種物件,但到頭來會用的其實寥寥可數。

我總是希望能完成A同時能兼顧B,以為完成的越多,就越有餘裕足當危難時的緩衝逃生口,但其實當我願意正視物件背後所隱藏的情緒,會發現它們早就反客為主成為了新的負荷,我缺乏的從來都不是工具,而是內心的平靜。

每天看著那一堆花了錢但卻沒被好好運用的物件,心裡的罪惡感油然而生,對自己的厭惡感與日俱增,最後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面對它、克服它、消化它,才將自己從惡性循環的輪迴裡拯救了出來。

過去一年間的社會動盪,疫情期間被賦予的生活留白,脫離慣性運轉反而增強了自我認知的力度,以一種全新的思路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原廠設定」,對於內在的人生配給比例也掀起了一場暴風革命。

與其說這是整理,更貼切的應該說是成長過程必須學會的「放手」,我們不是藉由所謂的「斷捨離」去成就全新的自己,而是先整理出輪廓更鮮明的自我,這時候整理不再是去或留的選擇,而是人生自然而然的新陳代謝,放手的不再是不捨,而是送行。

明白了生命的富足不是佔有,學會感謝物件在過去日子裡的陪伴,我有我接下來的旅程,物件也同樣,帶著感恩的心將物件付託出去,交給下一任能延續它使命的對象,然而那些不可再利用的,在丟棄之前請牢記著自己曾經的任意莽為,同時對為我們收拾爛攤子的地球母親獻上無盡的敬意。

數月前舉辦的線上二手市集,還有台北心地結束前的賣物會,謝謝大家的捧場,讓我這次的人生減重計劃非常順利。

第一張照片裡的紙箱堆,裡面裝的正是我離開心地赤峰店時僅僅帶走的家當,把一家經營了四年的店面,縮減至十幾個大大小小的紙箱跟著我回到花蓮,然後花上了一天時間,把它們整理成第二張照片裡的樣子。

這樣的生活、大小、體積,正是我現階段所需要的,而對於現階段的你來說,又適合怎樣的重量呢?

揸緊堂軚

人生就像駕車在一條看不見盡頭的公路,油門踩太久難免會失神,引擎過熱也需要停靠路邊散個熱,若是不小心偏離了方向、轉波棍失靈、剎車故障,就只能拚命左閃右避,求生本能再一次發揮作用,重新掌控方向,人卻早已精神耗弱。

說實在也不太了解目的地在哪?但既然還不到下車的時候,也就只能學著享受沿途風景,天晴時搖下車窗吹個風,下雨時聽聽水滴聲,颳起颱風時…當然就顧不了那麼多了,只能全神貫注咬牙跨過去,也是我最近的寫照。

不過真要說情況很糟嗎?其實也沒有。

身體是出了點狀況,但已在康復當中。銀行帳戶裡是真的缺錢啦,但基本生活費還是有的,所以也還輪不到我喊苦。

這樣說起來,其實只是累了,想家了吧。

今年是我踏入社會工作的20週年,回頭看走過的路也覺得挺不可思議,見一步走一步居然也亂打亂撞走了很遠,雖說不上有什麼大成就,應該是說今年更會是砍掉重練的一年,歸零了,幾乎什麼都不剩。

但有趣的是我也沒特別難過,就像前陣子的衣櫃斷捨離,看著多不捨得的衣服,那些回憶啊畫面啊…到真的賣掉了,寄出了,隔天我還是活得好好的,心裡反而覺得輕鬆。

有人說衣櫃能看出一個人的個性,看來過去的我實在太容易留戀,但事實真會穿上的永遠也只是相同那幾件。擁有的越多本身就是負擔,其實放手了也不影響生活嘛,日子還是會繼續過,生命也會自己找到出路。

而「被社會奴役了20載週年慶」這個大日子,我為自己準備了不少「大割引」活動,從來不想承認自己累了,但既然白髮已經爬滿頭,好像也沒什麼好辯駁的。

現在我只想向天大喊一聲:「幹!老娘不幹了!」

於是,台北店正在踏入倒數,可能是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我不知道。在這條路上,我還在等待下一個可以停靠路肩的時機。

在這天來臨之前,就先努力過好眼前的每一天,也正在享受冰店一年一度重踏旺季的勞碌感,是某種轟轟烈烈的結尾,去迎接平平淡淡的開場?沒辦法,處女座就喜歡這一味,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狠。(12年之癢)

其實也只是想上來跟大家報個平安,不知不覺又開始碎唸了起來,再忙身子要顧呀!(沒錯這句是我對自己說的)

姐真的累了,先睡去,晚/早安。

別把你的內在拿來跟別人的外在比較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候,在遭遇人生低潮的日子,每當滑手機看到別人過著自己羨慕的日子,總是難免會抱怨老天的不公平,繼而開始陷入自卑情緒「難道是我不值得嗎?」各種"我不夠好"的念頭排山倒海地把自己淹沒,最後在泥沼裡越陷越深,每天掛在網路上盯著別人的一舉一動,反倒忘了認真過好自己的生活,遇到這樣的人生關卡,我們又該如何跨越和調節呢?

我們常常不自覺的光盯著別人好的一面看,但所有「值得追求的其實都是看不見的」,這句話很玄但卻是千真萬確,看得見的東西永遠只會停留在看得見的地方,名利可以買來虛榮,卻填補不了內心的空虛。我先大膽假設你所羨慕的對象,其實是因為他正「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活出了自己的樣子」,這種不用「出賣」自己而換來的精神餘裕,才是我們羨慕別人的主因。

這樣我們就該重新整理一下邏輯了,如果重點是在「因」,那我們盯著人家的「果」幹嘛呢?這世界從來不缺模仿的對象,缺的是自己的熱情啊。

既然我們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有他適合扮演的角色,我們根本不用把自己跟別人比較,你無法成為他,正如他無法成為你一樣,真正成為自己意味著能活在當下,你不再行屍走肉,你了解什麼對你而言是真正重要,當你內在感到富足,根本沒心思去羨慕別人,甚至忘記那些你曾經對成功的定義,你的力氣只會投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精神飽足則是療癒我們內在的必需品,首先得找回自己的創造性,我會建議每個月至少閉關一兩天,關掉手機暫時跟外界隔離,現代化的生活總是不間斷地把我們的精神往外虛耗,卻距離本心越來越遠,每天活在浮躁不安的情緒中,卻又遲遲無法把自己從網路世界抽離,俗話說的「魂魄唔齊」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能夠把情緒理解成能量場的一種形態,就比較能夠搞清楚它在我們身上闖了什麼禍,這些生生不滅的能量其實終究得走往某個方向,如果不把它導向創造,結果就是走向破壞,進行有質量的獨處,好的能量才能順利回到自己的身體,當你與自己越靠近,你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會提昇,相對也會跟自己的內在更融合,這是一個靈性內在循環,也是生命力的迴路。

你可以試著在閉關過程中進行任何有關創造力的事情,不管是畫畫、攝影、手作,舉凡這些有關創作的活動,都是能帶動內在流動的有效方法,精神上的斷食跟飲食上的斷食一樣,同樣能重拾身體對負面能量/病毒的免疫力,久而久之你會獲得新的洞見,可能是一剎那的靈光乍現,或者是心裡突然冒出的一個聲音,請相信自己的直覺,不管那個靈感如何不符常理,容許這些體驗進入,請記得不可預期本來就是生命的本質

其實這些道理說不定你早就知道了,可理論如何再懂,實踐起來往往沒想像那麼簡單,「以為自己懂」反而只會落入"還沒嘗試就自欺欺人"的輪迴之中。
「畢竟躺著羨慕實在太輕鬆,起身追趕才是正事啊!」

今天起下決定作出改變吧,不是為了模仿那個誰,而是活出自己原本該有的樣子。

療癒靈魂的臣服練習

時序來到2020年,過去一年我們經歷了重刷三觀的成長進程,宇宙除了一再提醒我們身為人類的渺小,也是一場重新學會愛自己,以及調整與世界共處的臣服力量提昇。

「和諧的力量在於我們跟萬物的頻率同步,尤其當身處在自己難以承受的苦難當中,堅強雖然不是壞事,但拒絕體驗傷痛反而埋沒了生命的可塑性,心靈不會揀擇,它只有敞開和封閉兩種選擇,當我們往更深處埋藏苦澀,快樂也隨之跟著陪葬,試著將它視為成長的工具,是一次學會更愛自己的機會,只要你願意,人生可以利用任何事情來讓自己成長,以下是幾種幫助我們喚醒療癒力的日常練習。

  • 若不幸受到了傷害,第一步是容許自己體驗當下的情緒,避免把那個傷害轉向自己,必須感受情緒然後釋放它,而眼淚是身體釋放壓力和悲傷的療癒機制。

    當身體想要自我修復,壓抑淚水反而會積累成各種毛病和慢性疼痛,眼淚能喚起腦內啡分泌,它是一種天然的止痛劑,能排解鬱結的情緒,也能把身體的毒素排出體外。

    面對排山倒海的情緒,雖然哭不能直接解決問題,但它絕對能拾回我們面對問題的能耐和平靜,請記得淚水不代表脆弱,而是力量和真誠的象徵。

    //////////////////////////
  • 為自己打造一個有質量的療癒空間,坪數大小不拘,避免雜物堆積,當我們面對雜亂無章的環境,身體難免會耗損能量去消化混亂。

    可以利用家裡的一個寧靜角落,擺放一盆植物或是花束,白天若是能接觸日光更佳,晚上也可以點上一盞燭光,請暫時放下手機,每天花上十分鐘身處其中,把心神拉回本我跟自己獨處。

    如果可以的話請試著閉眼觀想,想像自己被一層白色光芒包圍,它為你隔絕了外界的負面能量,感受身體的每一次吐息,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修復能力,但必須給予機會它運作才有成效,主動求助於大自然是一門精神科學,請試著感受它的力量和慈悲。

    //////////////////////////
  • 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也具有療癒效果,你絕對值得跟支持自己的人為伴,選擇與不吝嗇付出愛、不自私的人為伍,這能滋長我們愛人與自愛的能力,相反若是不去提防那些具有憤怒情緒和批評的人,你的生命能量會被取用、會逐漸乾涸。

    這並非否定現實的存在,而是以關愛力量促進奇蹟的可能,我們都需要防護罩,一個能保護自己防止削弱能量的界線。

    下次遇到被野蠻對待的時候,可以試著在心中複誦尼布爾禱文:
    「願祢能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學會把心思投放回自己身上,對有害無益的關係放手是有其必要的。

    //////////////////////////
  • 定期為自己的心靈空間進行清理,試把我們的內在想像成電腦硬碟,若是一直往裡面灌進病毒,正常程式也會受到波及而無法運作,我們的精神空間也是同樣,如果任由自己身陷恐懼和不安等有害情緒當中,那麼留給希望和愛的空間就會不足以運作。

    沒有事情能比恐懼更損害心神,它之所以如此有毀滅性,絕大多數情況是我們把未來想像的過於真實,恐懼不但會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使體內流竄著有害物質,削減了我們的修復能力,過度焦慮不但對事情沒有幫助,反而會降低自身免疫力。

    這種擔憂其實是我們誤以為自己能主宰未來的小我幻相,越是執迷於各種有可能發生的慘況,結果只會吸引和增加悲劇的發生率,並再次驗證而使恐懼感更真實且根深柢固。

    雖然未來會如何發展我們無從預知,但這種因堆積情緒垃圾而養成的惡性循環,相信絕不會是我們所嚮往的未來,請試著相信這宇宙有大於悲傷和恐懼的力量存在,專注當下,不作過多的負面假設。

    在能力以內照顧好自己,然後把未來交托出去,我們要跟萬物融合,成為自己的光並照亮他人,而不是使之暗淡。

    //////////////////////////
  • 成為自己的良師益友,多跟自己精神喊話,就算是自言自語也無妨,傷心難過或是疲憊的時候,直接從嘴裡說出「你可以的」,而不是只把想法放在心裡。

    請相信言語的威力,相信自己的直覺,誠實面對自己的念頭,不管情況是否讓你覺得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

    請如實的接受內在的黑暗面和慾望,這並不是在否定自己,這只是代表我們是人而已。先學會對自己坦白,否則你的內在會是分裂的,這樣又如何知道該愛哪一個自己呢?

    可以試著常常對自己發問「如果我是一個愛自己的人,我會怎麼做?」
    當你如實地看到本我的面貌,就會看到自己的有限和無限,請記得「愛」就是你的本質,當你的愛與自我接納、自我尊重同在,你就能成為自己的避風港。

    //////////////////////////

    朋友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