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對我最近的生活感到好奇,不斷的整理、出清、變賣、搬遷、重組,而來到尾聲的這個階段,身在花蓮的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段日子的感想。
其實要把這一切用「斷捨離」一詞去帶過有點太隨便,「整理」對我而言,真正的意義遠遠超越「丟東西」這個行為。人只要活著就是一場無了期的整理工程,從我們出生到就學,再後來進入社會,步入婚姻,經歷各種生離死別,無一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整理,就算沒有具體化的「棄舊迎新」儀式,但其實我們的心智和內在早就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而隨著這樣的生命流動過程,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也會跟著物換星移。
每個階段我們都在調整當下最適合自己的生命重量,而物件則可以說是由「自我」組成的碎片,每一塊都包含著各樣情緒和回憶。就我自己而言,附著物件的情緒多是牽絆著對未來的不安和恐懼,再加上一點不願意放手的過去。
回到台北生活的這六年,我的生活被「工作和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這兩個念頭佔據,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於是我有了添購裝備的癮頭,任何看似能為我減輕負擔的工具,我都會亳不猶豫的掏錢買下,這是我這些年的安全感來源和發洩情緒的方式,於是家裡堆滿了各種物件,但到頭來會用的其實寥寥可數。
我總是希望能完成A同時能兼顧B,以為完成的越多,就越有餘裕足當危難時的緩衝逃生口,但其實當我願意正視物件背後所隱藏的情緒,會發現它們早就反客為主成為了新的負荷,我缺乏的從來都不是工具,而是內心的平靜。
每天看著那一堆花了錢但卻沒被好好運用的物件,心裡的罪惡感油然而生,對自己的厭惡感與日俱增,最後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面對它、克服它、消化它,才將自己從惡性循環的輪迴裡拯救了出來。
過去一年間的社會動盪,疫情期間被賦予的生活留白,脫離慣性運轉反而增強了自我認知的力度,以一種全新的思路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原廠設定」,對於內在的人生配給比例也掀起了一場暴風革命。
與其說這是整理,更貼切的應該說是成長過程必須學會的「放手」,我們不是藉由所謂的「斷捨離」去成就全新的自己,而是先整理出輪廓更鮮明的自我,這時候整理不再是去或留的選擇,而是人生自然而然的新陳代謝,放手的不再是不捨,而是送行。
明白了生命的富足不是佔有,學會感謝物件在過去日子裡的陪伴,我有我接下來的旅程,物件也同樣,帶著感恩的心將物件付託出去,交給下一任能延續它使命的對象,然而那些不可再利用的,在丟棄之前請牢記著自己曾經的任意莽為,同時對為我們收拾爛攤子的地球母親獻上無盡的敬意。
數月前舉辦的線上二手市集,還有台北心地結束前的賣物會,謝謝大家的捧場,讓我這次的人生減重計劃非常順利。
第一張照片裡的紙箱堆,裡面裝的正是我離開心地赤峰店時僅僅帶走的家當,把一家經營了四年的店面,縮減至十幾個大大小小的紙箱跟著我回到花蓮,然後花上了一天時間,把它們整理成第二張照片裡的樣子。
這樣的生活、大小、體積,正是我現階段所需要的,而對於現階段的你來說,又適合怎樣的重量呢?
看完文迪這篇,決定今天先從衣櫥好好的落實斷捨離,保留當下適合的衣物。想問文迪是否減少了家當,也減少了偶爾看見心動物品而衝動想購入的念頭了嗎?
讚讚
絕對會喔
會更了解自己在什麼衣著下是最自然舒服的狀態,反觀那些設計感強外型好看但穿起來不自在的衣物,賣出後就再也沒機會進我家門XD,現在出門要我掏錢買衣服超難~~
讚讚
沒想到版主在花蓮!一直期待著底片湯的結果,我最近也在著手準備底片湯實驗~希望有機會可以聊聊!祝順心~
讚讚